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近观中国|访谈】姬德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超越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23-03-27 09:43:24 
分享: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姬德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超越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明之间是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交相辉映,还是各自为战、冲突对立、零和博弈?成为一道现实的必答题。

  10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这一问题的回答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在此后的10年中,习近平更多次给出中国的答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姬德强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它传递出平等、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立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超越,是对人类多元文明史的尊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更好落地生根。

9月26日晚,北京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灯,市民在参观军事博物馆前广场布置的“命运共同体”花坛。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易海菲 摄
资料图:2022年9月26日晚,北京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灯,市民在参观军事博物馆前广场布置的“命运共同体”花坛。 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文明交流互鉴与西方竞争性逻辑十分不同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习近平曾如此强调。

  姬德强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兼具东方视角和世界胸怀。它来自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交流互鉴的历史,代表了一种包容性的礼乐秩序,与源自西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竞争性逻辑十分不同。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

  但近代后,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建构起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对于世界各国进行了“中心—边缘—外围”的划分,并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同化和被同化的关系,非西方文明只有朝向西方文明不断趋近的一条线性进化道路可走。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背后的中华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传承,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同化观念、零和逻辑的超越。”姬德强说。


资料图:天津博物馆馆藏绘画精品展在美国展出。天津博物馆供图
 

  全球文明倡议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明确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习近平在今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进一步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姬德强认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明确,是中方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新的推动。

  他指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具有深刻现实性,至少回应了两方面迫切的“世界之问”:一是后疫情时代各国如何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倡议从文明的多元共存视角,否定了单一文明凌驾于世界之上的“文明霸权”,为全球化进程重返正常轨道提供了思想资源。

  二是以地区冲突为代表的当代危机如何解决。倡议明确了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明观念不是激化矛盾、引发甚至制造文明冲突,而是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促进相互理解和多元共存,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其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方式恰恰就是文明多元共存,并在这一和而不同的格局中探寻最具通约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姬德强说,在西方“文明冲突论”、冷战思维等错误思潮下,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一种廓清文明迷思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群”正在全球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的10年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这一理念的历史远见和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姬德强认为,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加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内核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这一理念在复杂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知上存在的障碍较小,在发展、合作、安全等具体领域落地后,就能形成广泛共识。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群”正在世界形成。


资料图:2022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在全球层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在地区层面,周边、亚洲、中国—东盟、亚太、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正在加速推动;在双边层面,中国同多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在展开……

  姬德强认为,“概念群”的形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它契合了当前全球化所面临的危机情境,以源自中国文明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愿景收获世界认可,成为真正的国际公共产品,嵌入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叙事中。

  第七十七届联大主席克勒希就表示,在面临重大全球性危机时,人类应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过去10年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

  “可见,如何在危机中重建‘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个优质方案。”姬德强说。

相关Home news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