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0 15:34:13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网杭州1月20日电 (童笑雨 柯溢能 吴雅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也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记者20日采访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教授团队,探访“冰丝带”超大跨度索网结构建设施工与运维保障中的科技力量。
索网结构,就是一张由钢索编织而成的大网。它“扣”在了速滑馆的上方,形成一个马鞍形双曲面屋顶。
罗尧治说,在索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空间限制,铺在地面等待张拉的钢索需要微微拱起才能越过“瓶颈”。每根索网有几吨重,如何通过合理的张拉,织成一张网?
这离不开浙江大学自主开发的无线传感系统。罗尧治比喻说,它犹如一位时刻在线的“健康医生”,对索网受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据介绍,无线传感系统现场监测的数据,能实时掌握弯曲对钢索的影响。倘若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撑,谁也不能轻易弯折动辄几吨重的钢索。但有了无线传感器,就像有了一双双眼睛,能紧紧“盯”着工程的建设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医生”不仅在建设时发挥作用,建成后的“冰丝带”依旧通过“健康医生”测量着“脉搏”与“心跳”。
走进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的空间结构健康监测平台,记者看到,这里汇集着来自中国各地的监测数据,也实时处理着来自“冰丝带”的数据,好比一台“最强大脑”。
这套监测系统由浙大自主开发设计,早在2010年就开始应用于国家体育馆“鸟巢”的运营监测,之后也用于监测大兴国际机场的屋面系统。
来自罗尧治团队的浙大教授许贤说,如今,该系统对速滑馆的应力、位移、加速度、温度、风压、索力等六大类参数进行监测,测试点数达千余个。
据介绍,“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同时也采用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这对混凝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监测冰下混凝土服役状态下的受力情况,罗尧治团队研发了低温恶劣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和温度监测技术,提出了冰下混凝土长期服役过程中性能状态评估方法。
东西问丨韩昭庆、李爽:纪念孙中山,为何命名“中山路”?
2025-05-19中国旅游日,和徐霞客一起出发吧!
2025-05-19习言道丨在这座纪念馆,习近平曾亲自当讲解员
2025-05-19青岛发布“婚礼目的地城市”IP主题曲《浪漫青岛》MV 邀全球共赴海誓山盟之约
2025-05-17“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广州华侨新村奠基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第十二届广州市侨文化活动日举行
2025-05-16台湾最新民调:近六成民众不支持“大罢免”、逾半不满赖清德施政
2025-05-16外交部:中方决定不同意台湾地区参加今年世卫大会
2025-05-16中方将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