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浙江味道“香”飘海内外

时间:2025-08-26 10:30:01来源: 意大利侨网


        江南水乡,物阜民丰。

  一屉热气腾腾的嵊州小笼包,一口金黄酥脆的缙云烧饼,一坛醇香四溢的绍兴黄酒……在浙江,这些飘香于市井巷陌的地道美食,浸润着一方风物和文化,焕发着时代的光彩。

  此前,浙江印发《关于促进浙江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老字号餐饮品牌传承创新,推动小吃产业多元融合、集群发展;同时,浙江在《关于打造“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升级版的实施意见(2024-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认定“味美浙江·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1000家,评定传统美食类省级非遗传承人40名、非遗工坊40个,迭代打造“味美浙江·百县千碗”风味美食1000道。

  当匠心技艺遇见现代产业,当地方风味拥抱全球市场,当舌尖美味承载文化乡愁,政策东风下,浙江传统美食如何书写新的传奇?

  匠心守味,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在缙云,烧饼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相传古时候,轩辕黄帝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废寝忘食,饿了就抓一块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他的丹炉,制造陶炉烤桶,烧烤面团食用。因此,缙云烧饼又称桶饼、轩辕饼。

  “烧饼总教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一均的示范店里,57岁的他手法娴熟地将面团抻开,包入梅干菜肉馅,涂上糖油,撒上芝麻,手腕轻转间,一个圆润的饼胚便贴入烧饼桶内壁。

  “从19岁开始学做烧饼,38年了,每一个步骤都刻在了骨子里。”赵一均回忆道,1985年,他跟着未来的岳父学艺,1992年开始在县城东门街头支起烧饼摊,“寒来暑往,夏天守着高温炉子,冬天双手全是血口子,生意却也越做越好。到现在,每天能卖出上千个饼。”


缙云烧饼。图片源自:潮新闻
 

  这看似平平无奇的烧饼,每一道食材和工序都有讲究。

  赵一均告诉记者,面粉拌和成发面一般要4—6个小时;菜干要经过腌制、发酵、多次回卤、晒干等工序;烧饼桶芯壁的温度达到260℃—280℃左右;贴烧饼时,下手还要“稳准狠”……

  2013年底,缙云县创新性地成立了“烧饼办”,缙云烧饼拥有了专属标识、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等。

  标准化是否会导致传统风味流失?面对记者疑问,赵一均笑道:“标准是底线,守住底线后,师傅们的匠心独运才是烧饼的灵魂。”

  其实,除了缙云烧饼,在浙江省内光特色饼食,还有衢州烤饼、金华酥饼、永康麦饼、温州鱼饼等十多种,各有各的特色。

  像赵一均这样的传统小吃传承人也不在少数,坚守古法精髓、却不墨守成规,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

  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红平说:“小笼包的十八道褶子是我们的技艺标准,皮薄、馅多、汁鲜是古法精髓,但这些年来,我们在馅料、发酵工艺上不断改进,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当地政府积极搭建传承平台,通过技能培训、大师工作室建设,确保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后继有人。

  绍兴的黄酒酿造也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李智慧表示:“我们坚持传统工艺,同时引入智能化酿造系统,精准控制温度、湿度,提升品质和稳定性。”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和健康需求,古 越龙山研发团队还研发出了咖啡黄酒、海盐青桔黄酒等新品,“让古老酒香飘入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李智慧说。

  产业生香,小吃做出大文章  

  “一个小小的烧饼,去年带动全县赚了38.9亿元。”缙云县烧饼办负责人拿出统计数据,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浙江传统小吃产业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业兴百业。缙云烧饼火了,继而带动了小麦、土猪肉、缙云菜干、烧饼桶等全产业链。拿“灵魂馅料”缙云菜干来说,小小菜干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2024年全县菜干产值超过1.22亿元,供不应求。

  目前全球有700多家缙云烧饼示范店、1万多家烧饼网点,带动了数万人就业。

  缙云还有一个很独特的节日——缙云烧饼节,已经连续举办十余年,是当地人气最旺的节日。这几年,烧饼师傅们创新开发榴莲烧饼、红茶烧饼、香菇烧饼等不同口味的烧饼,缙云烧饼以更年轻、更时尚的面貌频频“出圈”。

  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乡村工匠名师汪永良不断推陈出新,将野菜、南瓜叶等新鲜元素融入永嘉麦饼制作,从家乡小店发展到全国连锁。如今全国各地共有永嘉麦饼店600余家,年产值达到约6.1亿元,辐射带动全产业链约一万余人就业增收。

  同样的故事也在嵊州上演。到2024年底,全国嵊州小笼包门店已突破3万家,总体经济效益突破140亿元,增长幅度近30%,“一只小包子”带动3万家庭、10万人口实现就业增收。

  数字化转型让传统小吃产业插上翅膀。如今,当地已培育“越鲜食品”等直播间30个,通过直播销售嵊州小吃达1.5亿余元。


嵊州小笼包直播间。记者 李心怡 摄
 

  更多脑洞大开的运营方式也陆续诞生:比如,制订6项小吃团体标准,开展数字化营销,推动小笼包与商超联动,组织氧气BAOBAO音乐节,推出“包子盲盒”“节气包子”等国潮文创产品,目前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

  与此同时,文化IP联名成为浙江传统小吃“出圈”发展的新路径。老字号知味观与玩偶品牌问童子联名推出奋斗糕兔年礼盒,一经发布便引发抢购热潮;拥有90多年历史的采芝斋,联手王星记和西泠印象文创,推出以西泠印社风格为外观、王星记镂空雕花绸扇为礼品的礼盒……

  老字号携手年轻潮牌、非遗技艺搭档网红美食……文化IP联名让这些深藏于城市的文化印记走回大众视野,穿上更具时代感的外衣。

  为了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餐饮文化品牌,浙江推出“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将嵊州小笼包、缙云烧饼、绍兴黄酒等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纳入省级美食品牌体系,进行整体策划、宣传和推广。

  一个个美食地标、一条条特色街区逐渐兴起,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吸引游客、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文化铸魂,百年美食香飘海外

  “烧饼每天一出炉就会卖光,不但华人华侨爱吃,也受到许多欧洲顾客的青睐!”在西班牙马德里开缙云烧饼店的华侨刘建妹说。

  如今,缙云烧饼已覆盖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得益于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当地社团举办的中国美食节,刘建妹的缙云烧饼店成了西班牙“网红店”,不少人特意从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专程赶来,只为尝这一口咸香。目前缙云烧饼已成功注册欧盟商标,并与多地华侨商会合作进行海外宣传推广;当地还组织烧饼师傅接受专业培训、进行资格认证,将烧饼师傅输送到全球各地。

  刘建妹感慨:“对于我们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这口烧饼除了是食物,更是化不开的乡愁。”

  饮食是最深沉的文化印记,也是最朴素的情感纽带。浙江传统小吃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着强大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

  “在巴黎有一家中餐点心店,里面有卖永嘉麦饼,每一次经过这家小吃店,我都会买几个永嘉麦饼。吃上一口,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家乡。”法国国际烹饪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陈建斌是温州永嘉人,他说,随着浙商足迹遍布全球,浙江传统小吃被越来越多的老外所喜爱,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外国友人都是从美食开始,了解到浙江的文化,喜欢上中国。

  今年6月,绍兴老字号——嵊州小笼包“剡为面”在美国开出首店,“可乐+小笼包”的配置成了当地人的打卡标配,开业仅一小时就卖出60多笼。


美国洛杉矶的嵊州小笼包品牌门店旁。图片源自:潮新闻
 

  这家首店的品牌为“哪吒”,掌门人裘娜介绍,意为传承这位中国神话人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气。“哪吒包子”的招牌在美国市场展现的,是嵊州小吃产业多年积累的深厚文化和硬核实力,“未来不只是嵊州小笼包,我还想把浙江各地的特色小吃和文化带到美国,让更多人享受中国美味。”

  “如今,我们企业走出国门更加便捷了。嵊州从2023年开始实施‘剡食远航’行动,建立了出口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配套提供冷链食品‘并联审批’、跨境电商‘汇总申报’等专项服务,企业出口的速度比以往总体提升约40%。”裘娜说。

  其实,助力纯货物出口只是“剡食远航”行动的一个层面。“我们还在推进与海外劳务代理公司合作,输出技术劳务服务,简单说来,就是在嵊州培训相关专业人才,而后把他们送出国门去开店。此外,今年6月下旬,位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嵊州小笼包境外工作联络站正式建成。”嵊州市市场监管局流通科科长钱东海表示。

  今天,走在世界各地,浙江人总能通过一口家乡小吃,找到情感的归属和文化的认同。这碗中乾坤、舌尖百味,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体,创新为翼,在新时代吃出新滋味。(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