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10 14:06:42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题:“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于中国独特文明特质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谈得更明白:人处自然(乾坤)之中,民(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长春电影节启幕,电影人归乡共话光影未来
2025-08-24“感知中国 寻韵浙江”——德国、奥地利等国青少年走进浙江
2025-08-20电影《东极岛》走进舟山普陀
2025-08-14内外贸一体化造就“江门制造”新优势
2025-08-14The Grand Opening of the “Chinese Color Glaze Ceramic Art Tour Exhibition (Beijing, China)”
2025-08-14多国童声共谱文化交融乐章“熊猫之声”2025成都(国际)童声合唱音乐周音乐盛典圆满落幕
2025-08-122025“一带一路”中韩文化交流暨中国书画国际展在首尔举行
2025-08-07华媒代表聚焦成都数字文创探寻文化出海新路径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