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情传真  >> 查看详情

培育企业“最强大脑” 国家自创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 意大利侨网  日期:2019-02-20 09:53:29 
分享:

       新春伊始,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的二期工程现场如火如荼,占地4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新大楼已经封顶,将于今年投入运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请来专家学者马不停蹄地调研论证,加快出台规划编制;自创区“一区五园”所在地政府签下印着八大专项攻坚行动责任书的“军令状”,为新一年的自创区建设工作坚定了方向和目标……今年是我市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第二年,从企业到园区,从高校到政府,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都在夙兴夜寐、只争朝夕,共同开启国家自创区建设的新征程。

  建设一年交出亮眼成绩单多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去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温州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来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去年11月底,温州发布了《关于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自创区以温州国家高新区(浙南科技城)为核心,联合浙南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温州高教园区、乐清智能电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瑞安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一区五园”发展格局。

  同时出台82条配套政策,从工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生态环境和科技自主创新等方面,全方位描绘加速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作战图、时间表,为加快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注入科技新动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自创区建设更是被重点“着墨”。翻阅报告,去年我市“一区五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超百亿元,国科大、浙大、北航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温州高新区综合排名前移5位,浙南科技城新引进科创项目104个,全市R&D经费支出占比预计达到2.1%。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0个,新增数均居全省第二;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1家,为历年最多。透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到,去年我市启动国家自创区建设这一年来,多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科技创新是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要横下一条心,一心一意抓。要牢牢抓住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八大专项攻坚行动这一重要载体,紧紧盯牢培育新动力、形成新动能这一重要目标,打开温州创新发展新天地,打造温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此次“两会”期间也多次强调了国家自创区建设之于温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理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谁抓住了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抢占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权。

  积极培育“最强大脑”让企业成为科研主体

  “公司重视研发,研发资金投入逐年提升,每年按20%的速度递增。”浙江省合兴汽车电子省级企业研究院是2018年我市新增的省级企业研究院之一,该研究院所依托的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研究院将原来的技术部、研发部、工程部等融合在一起,不仅提升了对外形象,而且更有计划性,研发速度更快。

  去年,我市共新增3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目前全市累计100家,排名全省第三位,这些凝聚科技研发最强力量的研究院,不仅是企业谋求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更是助力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所在。“一个区域里,高质量的科技企业数量越多,意味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越大。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培育科技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力抓手。”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除了积极建设企业研究院,去年我市还发布了《温州市科技企业新“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量质并举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作战图”,力争到2020年,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0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超10000家,以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动能强劲的经济生态。

  “出台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发展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化,实践证明,这是实施创新战略最有意义的抓手。”市政协委员、浙江科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剑淼说道。在此次“两会”上,他特别建议,应建立、落实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体系,对符合科技型初创企业的企业进行荣誉、奖金、贷款贴息等形式激励,由市、区(县)科技局牵头组织专家团队、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以科技型初创企业为主要目标,形成区级科技型初创企业、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发展。

  借力整合高校资源释放产学研合作效应

  今年1月,我市和浙江大学深化合作,共同签订“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共建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合作协议”。由此我市国家自创区的建设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载体。依托全球浙江大学校友和全球“温商”的力量,整合海内外项目、资本、人才等资源,落户温州、服务温州、回报温州,助力温州经济创新发展,重塑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新标杆。

  回头望,去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正式揭牌,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合作,北大温州激光与光电子联合研发中心正式签约,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在浙南科技城成立,东南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入驻温州联合研究院。而在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奔波努力下,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也正在加快落地。一系列创新载体的引入落地,让校地合作带来的创新驱动效应日益凸显。

  “要精准构建行业院企平台,建立人才、信息搜索平台,掌握地方产业有关的全国性尖端人才、项目信息资源,为招才引智工作提供参考;调研收集全国科研院所与我市产业相关的科研成果。组建院企平台专家库,助力行业把握动态与趋势;为企业了解科研院所及专家的研究专长、实力、成果及应用前景等,提高合作匹配度。”九三学社市委会的政协委员们在“两会”期间也特别提出了《关于建议我市构建高质量院地对接平台助推打造两个健康示范市》的提案。

  除了寻求外地高校的合作,深挖本土高校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也是此次“两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如市人大代表、帝杰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勇建议在温州高教园区大学城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在政府层面与上海、杭州、厦门等地政校机关设立合作项目,利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及高校科研机构原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孵化和应用型开发,开展人工智能产业高校孵化平台试点,跟踪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和转型,培养一批掌握人工智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

  而据省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介绍,近期,温医大正在谋划以优势学科为龙头拉动地方经济,筹建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大的发展平台,助推温州经济发展。“我希望通过产、学、研、资一连串核聚变式的反应,为温州乃至浙江打造生命健康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李校堃如是说。

  纵观过去一年我市建设国家自创区的历程,从小到一个企业的新产品问世,大到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无不充满着探寻“华山一条路”的果敢和勇气,任何一个前行的脚步都能讲出创新的故事。“科技创新”,就这样在企业、园区、高校的各个角落里如影随形、润物无声。“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是属于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新的开始、美的启程!(温州网)

相关乡情传真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