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参加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的部分代表来到珠海信息港展示中心,全方位了解珠海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一船四区六基地”规划布局,聚焦该市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据介绍,今年5月28日,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项目开园投产仪式在万山隘洲海域举行。这是我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该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珠海深远海养殖迈入“牧场模式标准化、智能装备集群化、陆海联动产业化”新阶段。

现代化海洋牧场被誉为“蓝色粮仓”,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先行先试,提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在隘洲建设“标准海”样板区。在政府的支持下,项目实现“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核心装备包括3台自主研发的桁架式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形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划分综合养殖管理、纯电单元养殖、重力式网箱养殖三大区块,实现网箱结构在无限海区的安全使用,有望实现“低成本、高智能、低风险、高效率”的养殖目标,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样板区针对传统养殖“用海粗放、产业单一、抗风险弱”等问题,集成规模化养殖石斑鱼、金鲳鱼等大宗品种,试养东星斑、黄鳍金枪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实现了养殖模式的创新。

为什么在海洋牧场建设上珠海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在珠海信息港展示中心参访的所有华文媒体代表最后都聚焦到这个问题上。
据介绍,推动珠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海上平台装备的产业链是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的第一“利器”。造价低、易操作、智能化、抗风能力强的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正在创造“珠海建模,全国出海”的示范模式。安放在样板区的3台创新型养殖装备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其中,核心装备由珠海海洋装备研究院研发,拥有矩形柱稳式座底设计、锚泊定位系统等10余项专利,设计寿命30年,可抵御50年一遇极端海况,部分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伶仃牧场1号”“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由风力和光伏发电提供能源供给,实现“零碳排放”与无人值守。在运营管理上,“伶仃牧场1号”作为中控平台,搭载了智能化系统,可远程操控网箱升降、自动投喂及集群监控,并通过“自动化投料+无人机投喂”实现“空海一体”精准投喂,降低饲料损耗率和人员成本。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珠海市海洋产业投资运营平台,海洋集团以“全产业链建模出海,走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珠海实践”为工作重点,谋划创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珠海范式。通过建造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养殖工船,隘洲岛、小蜘洲岛、横洲岛、三角岛四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片区,及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澳龙船艇制造基地、竹洲标苗养殖基地,谋划桂山岛岛基产业配套基地等六大基地,形成“一船四区六基地”布局。

珠海正积极拥抱“海上新广东”的历史机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跑出了“特区速度”,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