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陆游
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边上野航。
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
重重红树秋山晚,猎猎青帘社酒香。
邻曲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
译文
儿童尾追着我,笑我放翁颠狂,我颠狂?我狂放?划上小船,我又兴然在湖中狂荡。斜阳之下渔家映在一片晚照之中,菊花盛开的时节,已临近十月的霜降。重重红叶,朦胧着暮色,秋山和远方,面面青旗,带着社酒沁人的芳香随风飘扬。拿起酒杯,我邀邻居与我同醉,可不要推辞,可不要谦让,要知道,十年来我一直客居他乡。只是梦中,梦见故乡的重阳。
赏析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此诗以重阳前的泛舟闲游起笔,却在秋景描摹中暗蕴乡愁。“儿童随笑”的自在、“野航泛湖”的悠然,皆掩不住“十年客里过重阳”的深沉慨叹——这恰如海外游子每逢佳节的心境,笑对眼前景,心却早已穿越山海,飞向故土。
“鱼市斜日”“菊花新霜”,诗中重阳将至的秋意,是游子记忆里熟悉的节令符号:或许是故乡老宅墙角的菊蕊初绽,或许是家人围坐时的炊烟袅袅。“社酒香”的醇厚,更勾连起游子对团圆宴饮的牵挂,就像他们远隔重洋时,总会惦念着与亲友共酌的温暖。
“邻曲同醉”的期许,藏着相聚的迫切;而“十年客里”的喟叹,又道尽分别的愁绪。这份在秋光里交织的思念与期盼,跨越千年仍能叩击人心——无论古人“客里重阳”,还是今时游子漂泊,对故土与亲人的牵挂,永远是佳节最动人的底色。
闰九月九日独饮
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译文
在盛开的菊花丛边端着酒杯,耳畔似乎响起筵席上的管弦声。闰秋重阳节实在是难以相逢,面对东篱独自饮酒我心愉悦。自从当年九月吃斋修行之后,重阳节不再酣醉已有十五年。
赏析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生于河南新郑。中国唐代诗人。
白居易这首重阳诗,以“黄花”“绿尊”勾勒出节日景致,却在字句间藏着海外游子共通的乡愁。“东篱独酌”的陶然,看似闲适,实则是独处时对故土亲友的默默牵挂,恰如远隔重洋的游子,每逢重阳只能对着他乡的菊花,遥想家乡的团圆场景。
“偶遇闰秋重九日”的特殊,更放大了分离的愁绪。对游子而言,每一个重阳都是计数思念的刻度,额外的重阳日,不过是让牵挂多了一份绵延。“不醉重阳十五年”的坚守,在游子心中或许化作另一种遗憾——十五年里,多少个重阳未能与家人共饮一杯,多少句牵挂只能藏在心底。
诗中未言思念,却处处是思念。就像海外游子看着异国的秋光,听着陌生的乡音,手中的酒盏总忍不住朝向故乡的方向。这份“独酌”的寂寥,这份对相聚的隐秘期许,跨越时空与诗人共鸣,道尽了所有漂泊者在佳节里,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与对团圆最执着的期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王维讨论(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原籍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这首家喻户晓的重阳诗,道尽了所有漂泊者的佳节心境,尤其戳中海外游子的牵挂与愁绪。“独在异乡为异客”七字,精准描摹出他们身处异国的疏离感,陌生的语言、迥异的风俗,让“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更显浓烈。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想象,藏着游子最深的牵挂。就像海外游子在重阳这天,翻遍家人的朋友圈,遥想国内亲友登高、赏菊、宴饮的热闹,而自己只能隔着屏幕遥望。“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恰是他们心中最真切的分别愁绪——团圆的场景里,始终缺了自己的身影。
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质朴的思念穿越千年。如今的游子虽能凭科技即时联络,却仍会在重阳时节,因一句“少一人”红了眼眶。那份对故乡亲友的牵挂、对相聚的热切期许,以及无法归乡的愁绪,都在“登高”“插茱萸”的传统意象里,找到了最精准的情感落点。